Nansha homepage.

 南沙群岛 南海明珠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片美丽的岛屿

首页

网站目录

论文期刊与出版物
  目录
  论文期刊资源搜索
  网上发布的论文期刊等
  南海相关期刊


WWW
nansha.org.cn

  南沙群岛在线 -- 网上发布的论文期刊等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 林金枝《中国人民对西沙、南沙群岛物产开发的悠久历史》

  • 【篇名】:

    《中国人民对西沙、南沙群岛物产开发的悠久历史》

    【作者】:林金枝
    【刊名】:南洋问题?
    【期号】:1979年第6期
    【时间】:1979
    【机构】:
    【摘要】:
    【转载自网址】:南沙群岛联盟网站 中国南沙群岛网 www.enanhai.com
    【本站加入时间】:(2005-11-01)
    【本站收集编号】:08


    林金枝《中国人民对西南沙群岛物产开发的悠久历史》

    1979 年9 月底,越南外交部发表了《越南对于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主权》的白皮书,公然对我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提出了领土要求,声称这两个群岛“很久以来就是越南的领土”。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表了《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的文件,对越南白皮书拼凑和编造的自相矛盾的十几条所谓“证明资料”,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戮穿了越南当局编造的谎言,用古今中外大量的、确凿的历史资料和官方文件,论证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最早经营开发的,千百年来中国历代政府对这两个群岛一直行使着管辖权,中国人民是这两个群岛的主人,再一次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自汉代发现西沙南沙群岛以来,一直就以大无畏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在西沙南沙群岛辛勤开发,以这两个群岛作为生产基地。捕捞水产,用自己的汗水滋润着祖国南疆的神圣领土,为开拓和建设西南沙群岛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本文拟从西南沙群岛的物产开发,结合我国古籍的史料记载,进一步阐述我国人民在南海进行长期的航行和生产过程中,是如何认识和开发西南沙群岛的物产的。从这些物产的开发和利用的一个侧面,来看这两个群岛千百年来与祖国的历史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也正是中国人民利用和开发这两个岛屿的物产,从而为中国政府拥有西南沙群岛的所有权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一)

    西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渔民生产和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渔民一般都在冬季利用东北风南下,到第二年夏季西南风来时北返.他们主要从事捕捞水产外,还在西南沙群岛停留或短期居住,从事其他生产活动,挖井汲水,盖造房屋,修建庙宇,种植椰树以及开垦园地等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浇灌岛上的土地,成为开发西南沙群岛最早的主人。

    中国渔民在南海中从事捕捞海产活动首先是捕鱼。从古至今,一直不断。据史载,渔民在南海诸岛捕渔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晋朝裴渊所著的《广州记》说:“珊瑚洲,在(东莞)县南五百里,昔入于海中捕鱼,得珊瑚”。西沙群岛发掘的地下文物,也是渔民在西沙群岛生活的有力佐证。

    近年来,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发掘一座唐宋时代居民遗址,挖出了许多文物,其中有大量的陶瓷器、铁刀、铁凿、吃剩的鸟骨和各种螺蚌壳以及燃煮食物的炭粒灰烬。在陶瓷器中,单唐宋时代的青釉陶瓷器就达一百多件。论其类型、器形、胎质、釉色、花纹和制法,都和唐宋时期广东窑场产品完全相同。因此可以推定,使用这些陶瓷器的主人,应该是广东移去居住的渔民。

    根据考古调查、在西南沙群岛都有明清时代渔民建立的小庙,水井和椰树等,单西沙群岛先后发现了十四座明清时代的珊瑚庙。这些小庙都是我国广东渔民为悼念开发西南沙群岛航海遇难的先辈亲人而建造的。

    据记载,清代道光年间(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海南岛渔民就到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并在岛上居住。1933 年9 月1 日《广东琼东草塘港渔民申诉法占珊瑚岛九小岛书》说:“吾琼东文昌县渔民因生活所迫,于清道光初年,已到其地从事渔业。嗣后各县渔民渔户移居某地,建立房屋和兄弟公庙多所”。在南沙群岛的北子岛上,就有两座坟墓,墓碑一载同治十一年(1872 年)翁文芹,一载同治十三年(1874 年)吴○○。可见,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我国海南岛渔民就在南沙群岛从事生产活动,而且将其尸体葬在海岛上。

    十九世纪以来,外国航海志及一些侵略者面对着我国人民在西南沙群岛上的开发活动以及遗留下来的各种史迹;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是开发这些岛屿的主人。如1868 年英国《中国海指南》一书,记过南沙群岛的郑和礁群的情况时说:“海南渔民,以掳取海参,介壳为活,各岛都有足迹..。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开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返”。

    二十世纪初年,日本人小仓卯之助到南沙群岛进行窥探时,就坦率承认岛上有海南渔民,而且还在双子礁、西月岛、中业岛等处看到我国渔民在岛上挖的水井、庙宇和坟墓,也在岛上看到我南海岛渔民绘画的南沙群岛航海的水路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殖民主义以武力强占我南沙群岛时,当时法国的报刊对中国渔民在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以及安波沙洲的开发话动,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如关于中业岛的记载是这样的:“中国海南岛之渔夫五人在此居住,有淡水井一口,足供五人之饮料,捕鱼之外,从事于椰子、香蕉、香瓜之种植,且采掘磷矿”

    (二)

    我国许多的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古籍著作中不但大量记述了西南沙群岛的物产资源的历史资料,同时它也记载了中国人民开发和利用这些物产资源的具体情况,从而为我国拥有这些群岛的主权提供了证明。西南沙群岛的物产和资源是很丰富的,古籍的记载也很多,这里只能选择几种主要的物产来说明.

    l、珊瑚

    西南沙群岛都是由无数珊瑚岛礁形成的。这些珊瑚岛、珊瑚礁都是由成千上万的、十分美丽,形体细小的珊瑚虫营造的。由于不同种类的珊瑚虫能分泌出各种成分不同的骨骼,因此,珊瑚的形状多种多样,千奇百怪。西南沙群岛是我国有名的珊瑚产地,所产珊瑚品种多,质量好,成为非常珍贵的装饰品。西南沙群岛的珊瑚在古代早就成为贵重的观赏品了。

    据记载,远在西汉初年,我国广东人民曾将珊瑚送到当时国都长安陈列。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中药,唐代苏敬在其所著《新修本草》卷四《珊瑚》条,指出了珊瑚的医疗作用,并且提到珊瑚“生南海”。西南沙群岛和中沙、东沙群岛的自然地理结构是由珊瑚礁形成的,这件事在我国古籍中就有关于“珊瑚”和“珊瑚洲”等方面的记载。如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到过南海一带的康泰,在他的《扶南传》一书中说:“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书中所指的珊瑚洲,就是指由珊瑚虫营造露出的珊瑚岛和沙洲。“洲底有盘石”,是指珊瑚岛屿和沙洲下面的底盘。也就是说,书中不仅指出了珊瑚的造礁作用,而且相当科学地阐述了珊瑚岛礁的形态和成因。晋张勃的《吴录》一书,不但记载了南海有珊瑚,面且指出了获取珊瑚的方法。说“交州涨海有珊瑚,以铁网取之”。晋左思的《吴都赋》也谈到了珊瑚的美观。说:“珊瑚幽茂而玲珑”。

    所有这些记载,表明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二千年前就认识、利用和开发西南沙群岛的物产珊瑚,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2、观赏贝

    观赏贝类是一种通称,包括几百种壳面美丽或形状奇特的贝类。其中数量较多、颜色鲜艳、有观赏价值的有虎斑宝贝、货贝、唐冠螺、蜘蛛螺、眼球贝等等,这些贝类不仅可供观赏,还可制成各种工艺品。

    早在汉代,西南沙群岛的贝类已经和祖国大陆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汉代许慎的《说文》已指出贝在古时已当作货币使用了。他谈;“贝,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币而宝龟。” 汉代朱仲的《相贝经》也记载说:“南海贝如珠砾”。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一书对南海的贝类,则作了极其详细的记载。说:“南海有大贝,园背而紫斑。平面深缝,缝之两旁,有横细缕,陷生缝中,本草谓之紫贝。亦有小者,大如指面,其背微青。大理国以为甲胄之饰;且古以贝子为通货。又以为宝器,陈之庙朝,今南方视之与蚌蛤等。古今所尚,固不同耶”。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对南海的贝类早就熟悉,而且一直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尤其是货贝,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即使是南方的闽粤两省的大陆海岸,都没有出产货贝,只有在西南沙群岛才有产货贝,今天,西南沙群岛更以出产色泽美丽、晶莹瓷亮,光彩夺目的货贝,闻名于世。

    3、砗磲

    砗磲为热带海洋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贝类。一般都在珊瑚礁盘或珊瑚礁外的泻湖中生活。大的砗磲直径可达一百公分,重量一二百斤,小的十几公分乃至数公分不等。壳厚绚丽,肉可食,外壳可烧成石灰作肥料用. 我国古籍记载有关西南沙群岛出产的砗磲材料很多。《梦溪笔谈》的“车渠”,《岭外代答》的“砗磲”和《海语》一书中的“砗磲”,应该说都是同一东西,都是砗磲。北宋沈括(公元1051 一1095 年)在他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了南海一带所产砗磲的形态和用途。书中说:“海物有车渠,蛤属也。大者如箕,背有渠垄,如蚶壳,故(攻)以为器,致如白玉,生南海”。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也有详细的描述。说:“南海有蚌属曰砗磲,形如大蚶,盈三尺许,亦有盈一尺以下者,惟其大者为贵..切磋其厚,可以为杯。甚大,虽以为瓶可也。其小者,犹可以为环佩花朵之属,其不盈尺者,如其形而琢磨之以为杯,名曰潋滟,则无足尚矣”。十六世纪成书的《海语》也记述万里石塘(即西沙群岛)“其产多砗磲”。清乾隆时代出版的《漳州府志》和《龙溪县志》记载福建龙溪余士前从印度尼西亚的望加锡乘船回国,在万里长沙(今南沙群岛)看见“水浅处多巨蚶;可数人舁”,这里所说的巨蚶,其实就是砗磲.

    4、马蹄螺

    马蹄螺也是西南沙群岛的主要海产。海南岛渔民称马蹄螺为公螺。中建岛盛产马蹄螺,被称为“螺岛”。马蹄螺形状似一只马蹄,常生活在珊瑚礁质的海底。西南沙群岛出产的马蹄螺或其他螺类,古代人民用它来做各种酒杯器皿,在人民生活中已广泛应用,并且在古书中也有记载。晋代郭璞在《尔雅》一书说:“螺大者如斗..可以为酒杯。按今所谓鹦鹉杯者,出南海”。

    到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也作了如下的记载。说:“南海出大螺,南人以为酒杯;螺之类不一,有多口而园长者,曰螺杯。有阔而浅,形而荷叶者,则曰潋滟杯.有剖半螺色而红润者,曰红螺杯。有形似鹦鹉之睡,朱喙喙首者,曰鹦鹉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发掘一唐宋时代居民遗址,发现有人们食肉后抛弃的鸟骨和螺壳。其中的海蟹壳,经过中国科学院南海海详研究所的鉴定,也有马蹄螺。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有人曾经看到一张同治乙丑(1865 年)年间海南岛琼海县潭门港地区的邓有吉、曾圣祖等四十多人出海去西沙群岛捕捞公螺,而在新加坡过冬的公凭。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由于飞机工业的突飞猛进,机体的喷漆,需要马蹄螺壳珍珠层作为主要原料。从此以后,西南沙群岛尤其是南沙群岛的马蹄螺,得到了大量生产,并在国际市场的贸易中也占有一定地位。据调查,海南岛文昌县船主黄学校,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经营开发南沙群岛马蹄螺的主要人物,他有渔船三条,雇有渔工,专门驻岛经营马蹄螺生产,运到新加坡去出售,每年可盈三万元,有人估计他的资产全盛时期达三十多万元。到了三十年代,长子黄德宗继承父业,继续经营南沙群岛马蹄螺的捕捞和贸易。

    由上所述,剥削者的资本家是中国人,被剥削的渔工也是中国人,承认这种剥削关系的,也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和行使,由此也可得到证明。

    5、海龟和玳瑁

    海龟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爬行动物。每当西南风盛行时,海龟从西南海流,从印度洋中的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的一带海域进入西南沙群岛礁盘上交配,然后爬上沙滩产卵,蛋靠沙滩的温度自然孵化,经过五十天左右,小海龟就孵出来。当东北风盛吹时,海龟又南返至印度洋一带海域了。年复年,年年如此。海龟的用处很大,肉鲜美可吃,营养丰富。其背腹的龟板可作药品,而且也是一种很好的工艺原料,可做各种装饰品。

    玳瑁,类似海龟,渔民称为“十三麟”,因而背上的背甲鳞由十三块组成,故名。它比海龟更为珍贵,渔民用背甲麟制成眼镜框,手表带等。海龟和玳瑁,都是南海诸岛的爬行动物,都属于海龟一类。因此,我国古籍对此不但早有记载,而且有时都连在一起叙述。东汉时代扬孚的《异物志》是这样记载的: “[玳瑁]如龟,生南海,大者如蘧篨.背上有鳞,鳞大如扇,有文章,将作器。则煮其麟,如柔皮”. 晋张勃所著《吴录》说:“涨海中,玳瑁如龟而大”18。周去非《岭外代答》一书中,对玳瑁的形态和用途都作了记载。说“玳瑁背甲也十三片,自然生斑纹。世言鞭血成斑,斯言妄矣”。

    到了清代,有关海龟的记载则更多了。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视西沙群岛后,在其《巡海记》一文中,对西沙群岛所属的晋卿岛捕捉海龟有一段详细而生动的描述。说:“月下见大龟鱼贯而上,为数不可胜计,群以灯照之,龟即缩颈不动,水手以木棍插入龟腹之下,力掀之,即仰卧沙上,约二十只..水手持竹箩,在树下拨开积沙,有龟蛋无数,..其仰卧之大龟,其全数重量盖四五百斤也”。在另一岛上,《巡海记》记载说:“见有渔船一艘于此,取玳瑁大龟,蓄养于海边浅水处,以小树枝插水内围之,而不能去。余询其渔人为何处人。据言为文昌、陵水之人,年年均到此处..取玳瑁、海参、海带以归”。

    由上可见,我海南岛渔民祖祖辈辈以西南沙群岛为捕捞基地,而海龟和玳瑁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渔民主要的捕获对象。

    6、海参

    海参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棘皮动物,是珍贵的海产品。它们都生活在珊瑚礁盘海底。西南沙群岛出产的食用海参主要有蛇目参、方桂参、白参、黑乳参、二斑参、梅花参等。其中以后三种为珍贵。尤其是梅花参,是海参中最大的一种,有“参中之王”之称。我国的史书不但记述了西南沙群岛出海参,而且也记述了它的用途以及在医疗上的应用。清代赵学敏《本草细目拾遗》一书则作了如下的记载:“《百草镜》云,南海泥涂亦产海参,色黄而无大刺。肉也硬不中食品。土人曰海瓜皮,言其如瓜皮粗韧也。以其充庖()猪肉,食可健脾入滋补阴”。

    到了近代,1876 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在其所著《使西纪程》一书也谈到西沙群岛出产海参。说:“帕拉苏岛(即西沙群岛),出海参..中国属岛也”.

    到了清末,西南沙群岛的海参仍是我国渔民捕捞的主要对象,除了捕捞加工以外,还在岛屿周围的浅水之处进行养殖。关于此事,1909 年,广东水师提督在西沙群岛看到文昌、陵水两县的渔船时作了如下的记起:“余视其船内,出石炭腌大鸟参及刺参一舱,皆其小者。余问以海边之大乌参,有大逾一丈几尺者,何不腌之。渔人曰:内地不消此大者,因引余视海边之浅水内有一大乌参,长丈余,色黄如死猪然..真凉血动物也”。

    7、鱼类

    西南沙群岛周围的海域是我国海洋渔产种类最多的地方,约有一千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几十种。这样丰富的鱼类资源,是与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南海水温比较高,冬夏水温的变化不大。所以这里的鱼类在任何时候都可获得繁殖和生长,加上浮游生物丰富,礁滩较多,海洋鱼类容易觅食和栖息。特别是礁间鱼类,具有同珊瑚礁色彩一致的保护色,而且身体扁平,适合在瑚瑚礁的隙缝中来往串游。

    西南沙群岛的鱼类主要有金枪鱼、马鲛鱼、红鱼、鲣鱼等,特别是金枪鱼、马鲛鱼产量很高,是渔民主要捕捞对象。此外,还有随波滑翔的飞鱼,花纹美丽的石斑鱼,游水速度每小时达九十公里的旗鱼,行动缓慢的鳐鱼以及性情凶恶的虎鲨鱼等.真是五彩缤纷,无奇不有,极为丰富.我国古代对于鱼类种属的分科是较简单的,不象现代分得那么细致。我国古籍对飞鱼和巴浪鱼的记载较多,下面只是摘录一些,以见一斑。

    关于飞鱼,我国史籍很早就有记载。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宋陈藏器著《本草拾遗》一书记载了飞鱼的形态和习性。说:“文鳐鱼..出南海,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一名飞鱼”。十六世纪成书的《顺风相送》记载说:交趾洋(即越南广东群岛一带)“贪东有飞鱼”。

    到了十七世纪末,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也谈到:“南海多飞鱼..有两翅,飞急如鸟..烹之,味甚美”26。这里对飞鱼的习性和经济价值等都作了补充说明。十八世纪初,《指南正法》一书记载在海南岛大洲头(令万宁县海上)“贪东(按指偏东)飞鱼”。

    关于拜浪鱼,即今闽南、广东东部一带在海上用灯光围网作业进行捕捉的巴浪鱼。明朝末年的书籍也记载了西南沙群岛一带的海域产巴浪鱼的事。如《东西洋考》谈到在七洲洋(今西沙群岛一带海域)一带航行时, “多见拜浪鱼”。

    8、鸟类和鸟粪

    西南沙群岛岛屿树木繁茂,是鸟类栖息和繁殖的理想场所,在广阔而温暖的西南沙群岛岛屿和沙洲,都有成千上万的海鸟来这里栖宿,成为热闹非常的鸟世界。

    栖息在西南沙群岛的海鸟比较详见的有白腹鲣鸟、海鸥、金珩鸟等,其中以白腹鲣鸟为最多.白腹鲣鸟是生长在西南沙群岛最常见的一种鸟,无论飞翔起落,都是成群结队。早上飞往海上觅食鱼虾(海上的飞鱼,常是它们觅食的对象),成为渔民追捕鱼群的“侦察兵”,傍晚时分又飞回岛上过夜,则又成为渔民的“导航鸟”。有经验的舵公,以鲣鸟的出没而定方向;西南沙群岛的鲣鸟以东岛最多。

    我国古籍关于西南沙群岛的海鸟记载也不少.公元十二世纪初年(南宋)成书的《琼管志》有过这样的记载,“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舟舶往来,飞鸟附其颠颈而不惊”。文中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就是今天的西南沙群岛。明末清初专门讲述海上交通的专书对西南沙群岛的海鸟也都有出较详细的记载。《顺风相送》记载说:.“船若回唐,贪东,海水白色,赤见百样禽岛,乃是万里长沙”。在明代,万里长沙指南沙群岛,“回唐”是指海船从国外(如东南亚、南亚等地)回国而言.也就是说船回国经南沙群岛时看见许多鸟类。该书又记载说:“船到七洲洋及外罗等处..船身若贪东,则海水黑青,并鸭头鸟多。..船行正路,见鸟尾带箭是正路”.东西洋考》也说:“船到七洲洋及外罗..贪东则水色黑..及鸭鸟声见,如白鸟尾带箭,比系正针”。《指南正法》的记载,则与上述两书大体相同。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更生动地概括了箭鸟的形态和作用。书中说:“七洲洋(阮西沙群岛海域)中,有种神鸟.状似海雁而小,啄尖而红、脚短而绿;尾带一箭,长二尺许;名曰箭鸟,船到洋中,飞来而示,与人为准”. 该书还进一步记载说:“沙有海鸟,大小不同,少见人,巡舟飞宿,人捉不识惧,搏其背吐鱼虾以为羹”。

    由此可见,我国劳动人民和航海家们很早以来就熟悉了西南沙群岛的鸟类,并且利用它作为在西南沙群岛一带海域航行(风帆时代)中识别航向的一种标志。

    由于西南沙群岛的海鸟众多,每天在树林里,在沙滩上,排泄着不少鸟粪,年深日久。极据鸟粪的风化情况,专家推断西南沙群岛的鸟粪,早在三千年前便开始堆积。以前,岛上的鸟粪大量堆积,厚达一二米不等。据估计,西南沙群岛鸟粪的储量达二百万吨。单西沙群岛的东岛、永兴两岛的鸟粪就达二十五万吨之多,据分析,鸟粪中含磷11l7%、氮6%、钾40%、是一种含有多种元素的天然有机肥料,肥效高,特别是我国南方红土壤地区,更是难得的肥料,有利于土壤的改良。二十世纪初,李准巡视西沙群岛后,就指出“岛产磷质雀粪极多”。 到了本世纪一二十年代,许多商人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前往西沙群岛开采鸟粪。在旧中国,西南沙群岛这样丰富的资源,同祖国大陆上其他资源一样,遭受帝国主义的掠夺。解放后,西沙群岛上的鸟粪得到了开发和利用。自1956 年以后,政府专门设立了岛粪公司,开发西沙鸟粪,支援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目前除了全艮岛和珊瑚岛还未开发完外,永兴岛和东岛成层成堆的鸟粪已开发得差不多了。

    9、野牛

    到过西沙群岛的人们到处都可看到放养和饲养的牛、羊、猪、鸡、犬、鸭等牲畜,它们已在各岛成批成群地豢养起来。东岛的野牛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素有“牛岛”之称。

    据记载,东岛的“野牛”,并非群岛野生,它是我们先辈把大陆的牛带去放养的,这是有案可查的,也是我国人民开发西沙群岛的一种历史见证。早在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分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勘岛屿时,就带去不少的牛羊在西沙群岛放养。这就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谈到西沙群岛的“野牛”,在这里有必要对越南当局的御用文人武海鸥之流欺骗世人的论调进行驳斥。武海鸥说,李准在西沙群岛放牧的牛群是“一套明目张胆地捏造的骗人论调”,武海鸥先生的论据是:“在这些珊瑚岛上,平均每个岛的方园只有零点五平方公里,最大的岛只有一点五平方公里..这样多的一群牛在近一个世纪里,如何能活着,它们吃什么?难道牛只吃磷酸盐吗?” 我们奉劝武海鸥先生还是到我们西沙群岛来看看吧!不要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一通。别的暂且不说,先说东岛吧!东岛是西沙群岛的第二大岛,面积l.65 平方公里(武海鸥说,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只有1.5 平方公里,从这一点看,就可以着出你们的知识是太贫乏了,是太无知了,西沙群岛最大的岛是永兴岛,众所周知,它们面积是1.85平方公里,而不是l.5 平方公里),岛上植被繁茂,郁闭度可达70%。岛上生长的麻疯桐,生命繁殖力强,树叶不但可以喂牛,也可以喂猪。”由于自然条件好,树木繁茂,水草丛生,也有天然的水塘,适合牛群的生长和繁殖,它绝不是像武海鸥所说的是“吃磷酸盐”长大的,而是吃野草和喝水长大的。这就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不信,请看我们在东岛历拍的“野牛”照片吧!它们就是李准放牧的结果,也是开发东岛的见证。说别人是“捏造骗人”的武海鸥之流,本身就是无知,而是有意要对那些不懂真相的人们进行欺骗和捏造。

    据住东岛人们的介绍,现在东岛放牧的牛群已增至二百多头,分为两大群,较大较多的一群有一百来头,放牧较久,野性较大,比较怕人。另一群有数十头,放牧时间较短,野性较小。这些野牛多系黄牛,有公的、母的、大的、小的都有。“野牛”的体型、毛色和生活习性和海南岛的黄牛极为相似。

    10、植物

    西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气温高、雨量充沛,有利于植物的繁殖和生长,因而这里四季苍翠,终年花开。群岛上的树木丛生,植物繁茂,但品种单调,主要以麻枫桐树;草海桐和羊角树为多。尤其是麻枫桐树,它粗犷高大,叶茂根壮,每株可高至十余米!直径四十至一百多厘米不等.它任凭台风的袭击,甚至截枝之后,仍能从根部再发芽、长枝、恢复原来的面貌,可见它生命力的顽强,人们称之为“常绿林”或“抗风桐”。对于岛上的固沙、成土和调节气侯以及鲣鸟的繁殖,有不可磨灭之功。麻枫桐树叶可以喂猪,但木质疏松,易折断,不宜当用材,一般数十株丛生,很快成林。

    远离大陆的西南沙群岛,气候炎热,淡水比较缺乏,井水盐度大,土壤水分差,时遭台风袭击,很难栽培蔬菜作物。但是在海南岛渔民世世代代开发西南沙群岛的基础上,驻岛的人们发扬了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西南沙群岛尤其是西沙群岛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西南沙群岛不仅有成片果实累累的椰子丛树,而且木瓜、甘蔗、菠萝、西瓜、以及揽仁树等热带经济作物都可以种植。从祖国大陆引去的蔬菜水果,也在西沙群岛茁壮成长,甚至连新疆的哈密瓜,也在甘泉岛落户、开花结果。如今,在永兴岛树旁林间,东岛的椰林树下、金银岛、琛航岛和珊瑚岛的营房前后,人们用篱笆、木桩或鸟粪石垒砌围成的一块块菜地,如花似锦,种的多么苍翠嫩绿。萝卜、青菜、茄子、空心菜、苦瓜、豆荚、冬瓜、南瓜等等,在各岛都能生长。

    据调查,西南沙群岛的植物共二百多种,其中绝大部分与广东大陆沿海和海南岛南部三亚和榆林地区一带的相同。不同的只有十几种,好些是我们祖先引种的,这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引种植物开发西南沙群岛的卓越成就。最能说明引种的,就是椰树的移植了。在西南沙群岛,尤其是西沙群岛东岛的中部和西部、永兴岛的中部和南部,都有成片成片的椰树成长着,现在的椰林,树高达二三十米不等,巍然挺拔,增添了热带的海岛风光,也是岛屿的良好标志。

    据住西南沙群岛的渔民介绍:椰子全身都是宝,树干可以当建筑材料,可用来当作简易房屋的横梁,椰叶可覆盖房顶,果皮外围的纤维可用来做扫把和当工业原料,内层硬壳坚牢,可作杯、碗、盘、壶等器皿,并可加工成各种工艺美术品。驰名中外的椰雕,就是其中的一种。椰壳内面的胚乳的外层含有多量的油分,除食用外还可炼油,是制蜡灼、肥皂的原料,内部的胚乳水汁,清香可口,为极好的避暑饮料。据渔民说,西南沙群岛的水井都是渔民先辈们挖的。在琛航岛东南,有一口井,井口直径约一米,井沿用木板镶着。据了解,这一口井,是海南岛琼海县潭门公社孟荣园渔民王国彬于1919 年前挖的,井面上有王国彬造字样。紧接着井房有一棵椰树,巍然挺拔,独具风格,果实累累,象一把大伞。这棵椰树高二十米,直径六七十公分。椰树是我国海南岛渔民移种至南沙群岛最主要的一种果树。椰子,原产祖国大陆和海南岛一带,尤其是海南岛种植得最多。有关椰子记载,早在南宋时代就有了。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一书曾作过记载并指出其习性和用途。该书说:“椰木,身叶则类棕榈桄柳之属。子生叶间,一穗数枚。枚大如五升器,果之大者,唯此与波罗密耳。初采,皮甚青嫩,已而变黄。久则枯干。皮中子壳可为器。子中穰白如玉,味美如牛乳。”

    自古以来,我国海南岛渔民每年在冬季乘东北风南下。出海至西南沙群岛捕捞水产,习惯从大陆带去椰树到各岛种植。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编著的《中国海指南》,就记载着海南岛渔民开发西沙群岛和种植椰子的事实。书中:“林康岛(即东岛),岛之中央一椰树不甚大,并有一井,乃琼州渔人所掘,以滤咸水者”。到了二十世纪初年,广东水师提督巡海至西沙群岛时,已看见西沙群岛“岛多椰子树”了。多系我国渔民种植的。

    海南岛渔民不但在西沙群岛挖井、种椰,改变西沙的面貌。在南沙群岛也同样是这样的情况。据调查,在清光绪年间(187519O8 年),琼海县渔民在太平岛西北部建庙一座,挖井一口,种植椰子树二百株左右,又分别在西月岛中业岛、双子礁、南威岛和南钥岛、鸿庥岛等岛各开挖水井一口,并种有椰子树二十株至一百株不等。直至解放后的1954 年,我琼海县潭门港地区渔民许书琳等人,仍在双子礁种植椰子树五十余棵,还在一棵椰子树上用刀刻上“新海利船庄”字样。如今西南沙群岛成片的椰林以及椰树,都是我国渔民先辈亲手种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我国渔民开发西南沙群岛现存的一种历史见证。

    (三)

    通过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物产开发的考察,地下考古文物的发掘以及我国古籍文献关于西南沙群岛物产资源的大量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两点结论。

    第一,中国古藉对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海域资源的记述和物产开发的记载是很早的。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记载着我国的南海(包括西南沙群岛)出产贝类;公元一世纪时,扬孚的《异物志》记载南海产有海龟和玳瑁;公元三世纪康泰的《扶南传》,就有关于西南沙群岛珊瑚岛礁的形态和成因的叙述;公元三、四世纪的晋代,就有记载中国人民到南海去捕鱼得珊瑚的事..所有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我国古籍对西南沙群岛物产的记载,比之世界任何国家都早,而且对西南沙群岛物产的利用和开发,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它。随着历史的推移,我国古籍文献对于西南沙群岛物产的记载和开发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详细,从而说明了我国人民在西南沙群岛的生产和活动越来越频繁,与祖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是客观事实,是谁也抹煞不了的,是中国劳动人民以自己的汗水浇灌了西南沙群岛的土地, 以辛勤的劳动开发了西南沙群岛的物产和资源,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样,不仅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最早开发,而且也是中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屿实行管辖并行使主权的。越南当局的《白皮书》无耻声称,西南沙群岛是“越南的领土”,那么,你们也拿出记载和开发我国西南沙群岛的历史证据吧!好让世界公论评判。

    第二:自古以来,我国人民自发现西南沙群岛以后,世世代代就来到西南沙群岛及其海域进行捕捞谋生,在西南沙群岛开发和生产。西南沙群岛海域出产的货贝、远在古代当作货币使用,西南沙群岛海域的珊瑚,也已在当时汉代的国都长安陈列,一千多年前的晋代,我国渔民已在南海海域捕鱼。这一切事实,说明了西南沙群岛物产的开发与祖国的历史关系是多么悠久和密切。唐宋时代居民遗址在西沙群岛甘泉岛的被发现,西南沙群岛现存许多明清时代的珊瑚庙、水井、坟墓、房屋、椰树等等,都是我国人民在西南沙群岛进行开发活动的见证。正是中国人民长期地、连续性地开发西南沙群岛,改变了西南沙群岛的面貌,自然地成为开发西南沙群岛的主人,从而使中国政府拥有这些岛屿的所有权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因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侵占西南沙群岛时,这些岛屿不是什么无主地,而是已归属于中国的领土。今天越南当局要继承三十年代以后,殖民主义者和南越西贡政权侵占我国的西南沙群岛来作为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的所谓“法理依据”,那根本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对于侵占别国领土的所谓“继承”,根据国际法是毫无法律根据的,因而也是无效的。


    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