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南沙群岛在线 -- 网上发布的论文期刊等
【篇名】: 《南海诸岛地名初探》
【作者】:刘南威 刘南威《南海诸岛地名初探》南海诸岛是南海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总称。它由二百多个大小不等、露出水面或潜伏水中、主要由珊瑚体构成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组成。它们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海上岛屿的命名,也不例外。很早以前,我国人民就在南海上从事航海和生产活动,从而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并最早给予命名。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我国人民不断加深了对南海诸岛的认识,不断对南海诸岛各岛礁进行命名。对南海诸岛古地名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索南海诸岛地名的由来和演变,而且有利于了解我国人民发现和经营南海诸岛的历史。 一、“珊瑚洲”的由来 早在汉代,我国航海事业就很发达。舟师远航至今斯里兰卡,南海是必经之地。因此,在航海和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南海诸岛。三国康泰在《扶南传》中述:“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晋裴渊在《广州记》中述:“珊瑚洲,在(东莞)县南五百里,昔有人于海中捕鱼,得珊瑚。”涨海”即今之南海,“珊瑚洲”既在东莞县南五百里的南海中,又是珊瑚成因的岛屿,当指今南海诸岛。我国人民在晋以前很久的“昔时”,就已用“珊瑚洲”来泛指南海诸岛,这是世界上对南海诸岛最早的科学命名。 二、“长沙”、“石塘”、“九乳螺洲”的由来 宋代开始,我国舟师就已把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运用到航海上,首创了仪器导航的方法,这是航海技术的一次伟大革命,对南海航行提供了便利条件,使我国人民加深了对南海诸岛的认识,出现了能反映南海诸岛地形特征,为其后各朝代广泛采用的“长沙”、“石塘”等南海诸岛古地名,并出现了专南海诸岛某一群岛的专称地名。 (一)“石塘” 《宋会要辑稿》“占城国”条载:“国人诣广州,或风漂至常,则累岁不达矣。”同书“真里富国”条载:“..欲至中国者..数日至占城,十日过洋,傍东南有石塘,名曰万里,其洋或深或浅,水急滩多,舟复溺者十七人,绝无山岸,方抵交趾界,五日至钦、廉州。”可见,“石堂”即“石塘”。据方位,“石塘”在占城东南,指今南沙群岛。这是有关“石塘”的最早记载。在其后各朝代图籍中,“石塘”有时亦被用以表示南海诸岛中的其余群岛。南海诸岛的珊瑚礁分为环礁和台礁两类,其中以环礁占多数。“环礁”是由四周连接如环的礁圈包围一个浅湖(泻湖)构成的,“石塘”即环礁的俗称,是礁石包围着池塘的意思。所以,用“石塘”泛指南海诸岛或其中一、二个岛群,正是我国人民根据南海诸岛在地形形态上的主要特征所给予的形象名称。 (二)“长沙、石塘” 南宋击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述:“海南四郡之西南,其大海曰交趾洋,中有三合流,波头愤涌,而分流为三:..其一东流,入于无际,所谓东大洋海地。..传闻东大洋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尾闾所泄,沦入九幽,昔尝有舶舟为大西风所引,至于东大海,尾闾之声震汹无地,俄得大东风以免。”交趾洋即今越南中部以东海洋,据东大海洋在其东判断,“长沙、石塘”应指南海诸岛。这是第一次把南海诸岛的珊瑚岛看成由以沙岛为主的“长沙”和把珊瑚礁看成以环礁为主的“石塘”组成。 (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琼管志》载:“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述:“吉阳(吉阳军)地多高山,峰峦秀拨..其外则乌里、苏密、吉浪之洲,而与占城相对,西则真腊、交趾,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吉阳军即今海南岛崖县,“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在其东,指南海诸岛,这是称南海诸岛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的最早地名. (四)“万里石塘” 元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述:“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越海诸国,俗云:万里石塘。以余推之,岂山万里而已哉..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汪大渊用“石塘之骨”和“地脉”把万里石塘连成一个整体,并指出“石塘之骨”自潮洲至爪哇,至渤泥(今加里曼丹)、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和至昆仑。可见,“万里石塘”即指南海诸岛。这是最早明确指整个南海诸岛的地名。 (五)“九乳螺洲” 北宋《武经总要》载:“广州南海郡..命(今)王师出戍,置巡海水师营垒在海..至屯门山二百里..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又三日至占不劳山。”据航程判断,“九乳螺洲”应指西沙群岛。这是首次出现的专指南海诸岛中某一岛群的专用地名。 三、“石星石塘”、“万里石塘”、“万里长堤”的由来 明代航海事业盛况空前,有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多次遍历南海诸岛,对南海诸岛更加熟悉,在古籍中,除继续载有“长沙”、“石塘”等地名外,还出现标绘有南海诸岛的古地图。 (一)“石塘”、“长沙”、“石塘” 《混—疆里万代国都之图》(1402 年)中,在南海从东北向西南依次绘有“石塘”——“长沙”——“石塘”。从地理位置判断,前一“石塘”指东沙群岛,“长沙”指西沙群岛,后一石塘则指南沙群岛。 (二)“石星石塘”、“石塘”、“万生石塘屿”《郑和航海图》(原载茅元仪《武备志卷二百四十》)中,在南海中绘有“石星石塘”、“石塘”、“万生石塘屿”(图1),据图上方位及符号判断,“石星石塘”绘在东面,用点和圈交错表示,是水下礁沙的意思,指中沙群岛;“石塘”绘在西面,指西沙群岛;“万生石塘屿”一名仅见于该图,而不见于其他古籍中,疑是“万里石塘屿”之误,它绘在“石塘”之东偏南,且范围画得比“石塘”大,指南沙群岛。 上述两图都是我国现存最早绘有南海诸岛的古地图。虽然两国中地名不尽相同,表示的内容也有差异,但两图均把南海诸岛分为三大部分,若把它们联系起来,则已包括四大群岛,可见,在明代已有四大群岛的初步划分了。 (三)“千里石塘”和“千里长堤”顾王介在《海槎余录》中载:“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相传此石比海水特下八、九尺,海舶必远避而行之,一堕即不能出矣。万里长堤出其南,波流甚急,舟入回溜中,未有能脱者。”据距离、水深和自然情况看,“千里石塘”指中沙群岛,“万里长堤”则指南沙群岛。这是“千里石塘”和“万里长堤”的首次出现,而“千里石塘”还见于其后文献中,“万里长堤”则仅见于此,疑是万里长沙之误。 (四)“万里长沙” 黄哀在《海语》中述:“万里长沙在万里石塘东南,即西南夷之流沙河也,风沙猎猎,晴日望之如盛雪,船误冲其际,即胶不可脱,必幸东南风劲,乃免陷溺。”这里“万里长沙”一名的首次出现,据描述,指南沙群岛。 四、“长沙海、石塘海”、“南澳气”、“红毛浅”、“东沙”的由来 清代,我国人民在南海诸岛的活动更加频繁,对南海诸岛的了解更为深入。因而出现明确把南海诸岛划分为四个岛群的地图,以及出现“东沙”这样的近代仍在使用,且对近代南海诸岛其它岛郡命名中有影响的地名。 在清代图书中,仍记载着许多“长沙、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千里石塘、万里长沙”,“万里长沙、万里石塘”等地名,但同一地名在不同图书中所指的具体内容也不同,比较复杂,必需根据具体记载进行分析,才能判断。下面仅谈与前各代不同的地名。 (一)“长沙海、石塘海” 《琼州府志》载:“长沙海、石塘海俱在城东外海。古志云:万州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然俱在外海,海舟触沙立碎,入港多无出者,人不敢近,莫稽其实。”《古志》即《琼管志》。《琼管志》中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如前所述指南海诸岛,则“长沙海、石塘海”当指南海诸岛所在的海域。 (二)“南澳气” 陈伦炯在《海国闻见录》中述:“南澳气。居南澳之东南,屿小而平,四面挂脚,皆石娄古石,底生水草,长丈余,湾有小州..隔南澳水程七更..气悬海中,南续沙垠,至粤海,为万里长沙头,南隔断一样,又从南首复生沙垠,至琼海万州,曰万里长沙,沙之南,又生石娄古石,至七洲洋,名曰千里石塘..”从航程和自然情况判断,“南澳气”即今东沙群岛这是首次出现的专指东沙群岛的专用地名。 在《指南正法》中,也有关于南澳气的记载。该书“南澳气”条中载:“南澳有一条水屿,俱各有树木,东边有一屿仔有沙湾拖尾,有似万里长沙样,近看南势有一湾,可抛舡,是泥地。若过此山,可防西南边流界甚急....,其中后急可过舡。西北有沉礁...,北边边有沙坡..拖尾在东势,流水尽皆拖东,可记可记。”从记载看,也指东沙群岛。在章巽先生著《古航海图考释》(海洋出版社,1980 年)一书中,载有民间航海家手抄的航海图六十九幅,据章先生考证,其形成年代至少与《指南正法》成书年代相当。《古航海图考释》中第69 幅航海图(图2),在图注记中有“中可过船,流界甚急....。”“正比有沉礁...”,这与《指南正法》“南澳气”条中的记载相合。显然这幅民间航海图当为南澳气,即为东沙群岛。这幅图(图2)的内容颇为详细,是一幅珍贵的古代专绘南海诸岛中某一岛群的最详细地图。 谢清高在《海录》中述:“出万山后向南行少西,约四、五日过红毛浅,有沙坦在水中,其极浅处,止深四丈五尺。”从航程、水深、宽度看,“沙坦”指中沙暗沙群。可见,“红毛浅”即中沙群岛。 (四)“东沙”《海录》载:“船由吕宋..若西北行五、六日,经东沙,又日余。见担杆山,又数十里入万山,到广州矣。东沙者,海中浮沙也,在万山东,故呼为东沙。”这是“东沙”地名的首次出现,在万山以东的海中浮沙,即为东沙群岛。它是用方位名称来区分南海诸岛中四个群岛和以“沙”字来贯穿四个群岛的开始。 (五)南海诸岛的划分陈伦炯的《海图闻见录》中“四海总图”绘有“气”、“沙头”、“长沙”、“七洲洋”和“石塘”(图3)。据方位及记载看,“气”即“南澳气”,指东沙群岛;“沙头”的意即沙岛之头,南海诸岛中,沙岛在东沙群岛开始出现,故“沙头”亦指东沙群岛;据该书记载及图上把“七洲洋”绘在最西,指西沙群岛;“长沙”绘在“沙头”和“七洲洋”之间,指中沙群岛;“石塘”绘在南,指南沙群岛。这是明确把南海诸岛划分为四大群岛的开始。 五、《更路簿》中的南海诸岛地名 《更路簿》和《两种海道针经》(中华书局,1961 年)一样,是一种民间航海针经书,它是帆船航行时期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海南岛渔民收藏的《更路簿》记载的南海诸岛地名,全是海南方言称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可称为南海诸岛“土”地名,或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更路簿》记载的琼人俗名,是经过祖辈渔民长期在南海诸岛一带从事航海和生产活动熟悉这里的一岛一礁,根据“约定俗成”的办法,给南海诸岛定的名称。 《更路簿》中记载的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命名具体 在有关单位收集的“苏德柳抄本《更路簿》”、“许洪福抄本《更路簿》”、“郁玉清抄藏本《定罗经针位》”、“陈永芹抄本《西南沙更簿》”、“林鸿锦抄本《更路簿》”、“王国昌抄本《顺风得利》”、“麦兴铣存《注明东、北海更簿》”、“李根深收藏《东海、北海更流簿》以及符宏光填绘的《西南沙群岛地理位置图》等九种民间航海针经书中,共载有西沙群岛琼人俗名22 处,南沙群岛琼人俗名76 处,合共载98 处。除少数几个表示群体的地名外,其余都是表示具体的岛、洲、礁、沙、滩等个体的地名。表示群体的,如“东海”(对包括西沙群岛在内海域的俗称)、“北海”(对包括南沙群岛在内海域的俗称)、“石塘”和“下峙”(都是对永乐群岛的俗称);表示具体的个体地名,如“干豆”(西沙群岛之北礁),“巴注”(永兴岛),“圆峙”(甘泉岛)、“大筐”(华光礁)、“丑未”(诸碧礁)、“五百二线”(皇路礁)、“黄山马”(太平岛)、“铁峙”(中山岛)等。 (二)位置确定 《更路簿》中的地名,对具体岛、洲、礁、沙、滩间的相对位置,是通过针位(航向)和更数(距离)确定下来的,因而位置比较准确。 (三)形象生动 《更路簿》中的地名,是经过祖辈渔民熟悉岛礁特征的基础上命名的,因而多以形象命名,鲜明生动,能望名知义。如把环礁称为“筐”,把南威岛称为“岛仔峙”,把司令礁称为“眼镜铲”,把安达礁称为“银饼”,把仙宾礁称为“鱼鳞”等。 (四)沿用至今 《更路簿》中的地名,是渔民“约定俗成”自己确定,共同承认,从生产中来,在生产中使用的。所以虽未经官方核定,也能祖辈相传,沿用至今。如目前海南岛渔民所熟悉和所使用的,仍是《更路簿》中的地名。《更路簿》中地名,有些还被译成外文,成为国际通用名称。如Subi Reef”,Subi 是从琼人俗名音译过去的。 在1983年4月24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的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中,有些采用琼人俗名作为标准地名,有些采用琼人俗名与标准地名相对照。 《更路簿》手抄本,都把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称为“石塘”,和北宋以后古籍载西沙群岛为“石塘”相一致;再据明黄淳《崖山志》述:“七里洋,在文昌东海中,与吴川相对,一名七洲(洋)”,文昌“东海”是琼人俗名,指今西沙群岛(据韩振华:“宋端宗与七洲洋”)及其附近海域,《更路簿》亦载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为东海。又据16 世纪葡萄牙人称永兴岛为Poxo,这是从海南岛渔民所称的“巴注”(永兴岛)音译过去的(据林金枝:“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见,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至迟在明代就已形成。 综合所述,古代图籍记载的南海诸岛“古”地名中,如“珊瑚洲”、“长沙”、“石塘”、“千里(或万里)长沙”、“千里(或千里)石塘”、“九乳螺洲”、“南澳气”、“红毛浅”等,有的只泛指南海诸岛,3)。据方位及记载看,“气”即“南澳气”,指东沙群岛;“沙头”的意即沙岛之头,南海诸岛中,沙岛在东沙群岛开始出现,故“沙头”亦指东沙群岛;据该书记载及图上把“七洲洋”绘在最西,指西沙群岛;“长沙”绘在“沙头”和“七洲洋”之间,指中沙群岛;“石塘”绘在南,指南沙群岛。这是明确把南海诸岛划分为四大群岛的开始。五、《更路簿》中的南海诸岛地名《更路簿》和《两种海道针经》(中华书局,1961 年)一样,是一种民间航海针经书,它是帆船航行时期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海南岛渔民收藏的《更路簿》记载的南海诸岛地名,全是海南方言称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可称为南海诸岛“土”地名,或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更路簿》记载的琼人俗名,是经过祖辈渔民长期在南海诸岛一带从事航海和生产活动熟悉这里的一岛一礁,根据“约定俗成”的办法,给南海诸岛定的名称。《更路簿》中记载的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命名具体在有关单位收集的“苏德柳抄本《更路簿》”、“许洪福抄本《更路簿》”、“郁玉清抄藏本《定罗经针位》”、“陈永芹抄本《西南沙更簿》”、“林鸿锦抄本《更路簿》”、“王国昌抄本《顺风得利》”、“麦兴铣存《注明东、北海更簿》”、“李根深收藏《东海、北海更流簿》以及符宏光填绘的《西南沙群岛地理位置图》等九种民间航海针经书中,共载有西沙群岛琼人俗名22 处,南沙群岛琼人俗名76 处,合共载98 处。除少数几个表示群体的地名外,其余都是表示具体的岛、洲、礁、沙、滩等个体的地名。表示群体的,如“东海”(对包括西沙群岛在内海域的俗称)、“北海”(对包括南沙群岛在内海域的俗称)、“石塘”和“下峙”(都是对永乐群岛的俗称);表示具体的个体地名,如“干豆”(西沙群岛之北礁),“巴注”(永兴岛),“圆峙”(甘泉岛)、“大筐”(华光礁)、“丑未”(诸碧礁)、“五百二线”(皇路礁)、“黄山马”(太平岛)、“铁峙”(中山岛)等。(二)位置确定《更路簿》中的地名,对具体岛、洲、礁、沙、滩间的相对位置,是通过针位(航向)和更数(距离)确定下来的,因而位置比较准确。(三)形象生动《更路簿》中的地名,是经过祖辈渔民熟悉岛礁特征的基础上命名的,因而多以形象命名,鲜明生动,能望名知义。如把环礁称为“筐”,把南威岛称为“岛仔峙”,把司令礁称为“眼镜铲”,把安达礁称为“银饼”,把仙宾礁称为“鱼鳞”等。(四)沿用至今《更路簿》中的地名,是渔民“约定俗成”自己确定,共同承认,从生产中来,在生产中使用的。所以虽未经官方核定,也能祖辈相传,沿用至今。如目前海南岛渔民所熟悉和所使用的,仍是《更路簿》中的地名。《更路簿》中地名,有些还被译成外文,成为国际通用名称。如Subi Reef”,Subi 是从琼人俗名音译过去的。在1983 年4 月24 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的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中,有些采用琼人俗名作为标准地名,有些采用琼人俗名与标准地名相对照。《更路簿》手抄本,都把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称为“石塘”,和北宋以后古籍载西沙群岛为“石塘”相一致;再据明黄淳《崖山志》述:“七里洋,在文昌东海中,与吴川相对,一名七洲(洋)”,文昌“东海”是琼人俗名,指今西沙群岛(据韩振华:“宋端宗与七洲洋”)及其附近海域,《更路簿》亦载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为东海。又据16 世纪葡萄牙人称永兴岛为Poxo,这是从海南岛渔民所称的“巴注”(永兴岛)音译过去的(据林金枝:“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见,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至迟在明代就已形成。综合所述,古代图籍记载的南海诸岛“古”地名中,如“珊瑚洲”、“长沙”、“石塘”、“千里(或万里)长沙”、“千里(或千里)石塘”、“九乳螺洲”、“南澳气”、“红毛浅”等,有的只泛指南海诸岛,有的或泛指南海诸岛,或指其中一、二个群岛,有的合起来使用泛指南海诸岛,有的专指南海诸岛,或指其中一、二个群岛,有的合起来使用泛指南海诸岛,有的专指南海诸岛某个群岛,都属于表示珊瑚礁群体的总称地名。《更路簿》中记载的南海诸岛“土”地名,除少数几个表示群体的总称地名外,还表示岛、洲、礁、沙、滩个体的单称地名,而以单称地名为主。《更路簿》中记载的海南岛渔民使用的地名是古代劳动人民给南海诸岛定的名称,通过口授或手抄方式留传下来的,可以说是古代南海诸岛地名的组成部分。在研究古代南海诸岛地名时,把南海诸岛“古”地名和“土”地名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既有表示群体的总称地名,又有表示个体的单称地名,既有传统地名又有民间地名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南海诸岛古地名,从而进一步充实我国的南海诸岛地名系统。 其他信息 |
||||